德系车企巨头跌落神坛

德系车企巨头跌落神坛

锐东亚 2024-12-20 惠民科技 34 次浏览 0个评论

  来源:华尔街见闻

  作者 | 柴旭晨

  编辑 | 周智宇

  大众汽车集团后院“起火”,烧到了大股东的家中,也点燃了全球汽车巨头的焦虑。

  随着三季报的刊出,大众集团的业绩让管理层忧心忡忡。份额缩水、利润大幅蒸发,大手笔投资它的保时捷控股坐不住了,官宣将计提持股大众的损失。

  眼下,大众集团正面临着重重挑战,包括高昂的成本、来自新势力的激烈竞争,以及与工会关于关闭工厂和减薪问题旷日持久的拉锯。大众的生存状况,成了全球汽车巨头时下处境的写照。TOP级车企日产、本田正讨论着抱团取暖,斯特兰蒂斯、通用也在节衣缩食。

  或许在十年前,大部分人都无法想象这一场景的出现,但在产业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,它就这样呈现在大家面前。可谓行业历史上,百年难遇的一场大变局。

  老牌巨头们的跌落,是被裹挟进特斯拉、比亚迪、华为等新势力狂卷后的种种不适应,使其产品力、组织力掉队,曾经稳固的市场话语权也被快速瓦解。在消费者主导的市场投票下,残酷的淘汰赛根本不会给予老牌巨头特殊照顾。

  也许下一个倒下的,就在他们之中。

  起火

  近期,保时捷控股(Porsche SE)公告称,2024财年原定的24亿-44亿欧元利润指引被撤销,并预告今年的业绩将出现“显著负面”。

  让保时捷控股上演“利润消失术”的,正是其重仓投资的大众集团。

  公告中,保时捷控股表示将减记所持大众集团股份价值,预计会出现70亿-200亿欧元(约合535亿-1530亿人民币)的负非现金减值。这意味着,大众这个汽车巨擘让自家大股东“血亏”最高逾千亿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保时捷控股(Porsche SE)与国内富豪们所熟知的保时捷汽车(Porsche AG)有所不同。前者是大众集团的“大金主”,后者是大众集团的高端子品牌。

  20年前,保时捷控股上演“蛇吞象”收购了大众集团,而大众集团随后趁金融危机反向收购了保时捷汽车业务。截至目前,保时捷控股仍然是大众集团的最大单一股东,手握31.9%的股权和53.3%的投票权。

  过去一段时间里,大众集团的股息是保时捷控股重要的现金来源之一。但今年,大众连同旗下保时捷品牌都在市场水深火热着。

  前三季度,大众集团在北美和南美市场的交付量分别增长7%和15%,但这些增量都被下降了1%的欧洲和下降了10%的中国市场抹去,最终致使其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下挫63.7%。

  今年以来,欧盟新车销量同比降幅达18.3%,是近三年的最低水平;而国内快速进击的自主品牌新锐,共同将市占率推升至50%+。生存空间被挤压,让大众在华市场遭遇15年的来首次亏损。

  欧洲市场后院失火加之最大汽车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剧,让大众面临规模的失速,其预计今年集团在全球市场交付量将同比减少约24万台,至900万辆。

  面对中国异军突起的新势力,大众原本为加快转型组建CARIAD公司来补课智能化。但前三季度其20.58亿欧元的亏损,抹平了奥迪、宾利、兰博基尼和杜卡迪等高端品牌线同期产生的20.8亿欧元利润;同时CARIAD缓慢的开发进度,还致集团旗下多款重要产品跳票,竞争力随之蒙尘。

  “传统德国车企沉睡太久了,终将要付出血的代价”,前奥迪研发主管彼得·梅尔滕斯曾直言道。

  保时捷控股的此番价值减记,是大众集团成本危机动摇投资者信心的映射。眼下,大众集团正面临着重重挑战,包括高昂的成本,以及来自特斯拉、比亚迪等车企的激烈竞争。

  两个月前,大众集团单方面中止了与工会30年前签订的协议,准备在明年动手裁员,并将关闭部分工厂。其向工会提交的削减开支计划,包含全面减薪10%、关闭3座德国工厂,并缩小其他工厂规模等提案。

  要知道,自1937年成立以来,大众从未经历过关闭本土工厂的危机。但这位德系巨擘实在撑不住了。

  “疫情至今,整个欧洲少卖了200万台车,汽车行业减少了5万个岗位。这些需求回不来了,大众损失了50万销量,相当于两座工厂的产能,集团三季度税后利润下滑逾六成,只剩15.8亿欧元”。大众CFO安特利茨指出,我们需要降低成本,如果维持现状将无法继续投资新技术”。

  大众CEO布勒姆耶直言,“前有艰难的经济环境,后有虎视眈眈的竞争者,德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正在进一步落后,大众必须果断行动”。

  大众的转型的阵阵剧痛,也成为全球汽车巨头们“水逆”的侧写。整个汽车行业的金字塔尖,此刻已被乌云环绕。

  救赎

  除了为减产裁员发愁的大众、报团取暖的日系品牌,Stellantis掌门人唐唯实近期也因业绩“变脸”而提前离职;通用汽车则为保现金流砍掉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,并决定重组中国区业务。

  曾经的繁荣掩盖了一切,但繁荣已烟消云散。巨头们纷纷危机感重重,生怕全球大洗牌将他们洗到牌桌边缘。

  在燃油车时代,从零打造一个自主汽车品牌是道地狱级难题。传统车企有历史沉淀,同时也在技术上建立了绝对的技术壁垒,面对这些优势,大部分挑战者最后都悻悻而归。

  在电动化时代,当新的竞争要素出现,竞争态势也随之发生变化。

  特斯拉和中国的比亚迪、华为、小米、蔚来、理想等后起之秀给老牌巨头们“上了一课”。他不仅将技术卷出天际,而且将车辆迭代的速度压缩至12-14个月,软件OTA的更新更是以周为单位进行。这意味着,“后浪们”能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,迅速调整身位。

  传统车企巨头对市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,正被快速消解着。这既是消费市场的魅力,也是人性使然。更要紧的是,攻擂者们准备趁势追击,仰攻杀入欧洲、美国等原先的汽车强国,同时挥舞大旗要占领东亚、中东等老牌们的舒适圈。

  市场份额的“换手”大战,已势不可挡。

  彭博终端数据显示,全球汽车市场上,中国的产能占比已经从26年前的1.4%,暴涨至去年的38.4%,而日、美、德、韩等国的份额占比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缩水。

  从车企大佬们一直谈论的未来全球、国内车企决赛圈的席位来看,最终个位数的名额已经成共识。这一被反复讨论的事实是,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将持续推进,马太效应之下,跟不上潮流的弱者则将沉沦下牌桌,即便是曾经实力强盛的头部玩家。

  德国波鸿汽车研究所所长杜登赫费尔指出,“长久以来,大众在德国研发了适用于全球的汽车,但这种方式如今行不通了。看看华为、小米是怎么参与造车的,汽车已经不再由汽车制造商主导了,纯机械的时代已然过去”。

  产品力“被动”缩水的同时,组织力也掣肘着老玩家们。

  在业内人士看来,传统汽车大厂的旧体制问题,是过去几年导致业绩持续低迷的原因之一。它们曾经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根深蒂固,内部利益关系盘根错节,相互拉锯的过程中,错失了对行业变化的调整。

  如今,利润和规模的寒风吹醒了他们,淘汰赛的数秒声催促其做出选择。而老牌玩家也都不甘成为下一个“诺基亚”。

  为改变家族式企业弊端,大众一直在推行体系改革,去中心化、去集权化体系是重点方向;与此同时加快了“补课”的进程,大众在合肥投资10亿欧元的研发中心已经投入运营,大众对其目标只有一个--提高速度、降低成本,和中国车企在同一节奏里竞争。

  大众的目标是在2030年,成为中国市场排名前三的汽车制造商。因为只要守住中国这个最大的市场,就能保住其全球龙头的地位;而日系、韩系、美系品牌则准备“壮士断腕”,在下一次发力前,尽可能地扫除障碍为轻装上阵做好准备。

  对这些巨头而言,大象转身不会太轻松,途中它们要面临全球政策、工会、市场等多方面的考验,而且已经超车的对手们还在不断加码巩固优势。

  但它们必须抓住这最后一击的机会,否则跌落神坛,便再难翻身。

你可能想看:

转载请注明来自高品质管材_工业管道_建筑管材,本文标题:《德系车企巨头跌落神坛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34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